精益生产管理之何为有效利用?很多公司由于产品特征, 客户结构等特点,产品经常具有季节性或订单不够饱满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,工厂内设备和人员过多,但由于没有工作做,使得设备闲置,员工无所事事。
这时候,机器暂且不说,让员工闲置就是浪费,于是,员工常常就被安排去除厂内的杂草或者擦窗。这绝对是不行的!
工厂大概是想有效利用闲置的人员吧,但是不论他们把草拔得多么干净,窗擦得多么明亮,也不会产生丝毫收益。有效利用,就是在没有工作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情况下,必须对降低原价发挥作用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降低单位成本。
比如:某个工厂,工作确实做完了,有很多闲置的人员。因此,这些人就被安排去工厂内的各个地方处理漏水的问题,平时虽然也注意到了漏水的现象,但是因为太忙顾不上做。自从这次修理后,水费每个月节约了100万日元。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利用。
另外一个误区: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想法,购买的设备,如果没有充分利用使其运转的话就是损失。机器设备价钱越高损耗就越大,所以一般人就认为,使用率达不到100%,就是一种损失。高使用率固然是理想的,但是必须建立在JIT概念的基础上,要能及时卖出去, 不能造成库存是唯一的判断标准。 如果生产了没有必要的东西,所造成生产过剩损失更大。因此,只是以提高使用率为基准,是很危险的。至少我们不能无视,机器设备的使用率是以生产的必要数量为基准的。另外,精益生产管理还认为,即使拥有了多台设备,人的作业也是中心———而不是机器中心。这个问题也和前面所说的是同样理由,即是说,如果在机器中心的基础上逐渐生产,就势必会产生多于必要数量的产品,或者使得作业者空出余力。因此如果以人为中心来开展工作,适应生产必要的数量、变更作业组合、运转机器,那么机器的使用率也会恰如其分,当然也不会产生作业者的浪费。已经投入的费用被称作埋没费用。在投入之后,它便与以后的措施脱离了关系。对作业进行改善的时候,如果把这个作为制约条件进行考虑,就容易导致错误。机器折旧那仅是财务分摊的处理问题, 对实际成本已经造成了既定事实! 例如,一般认为,高价的机器和高性能的机器如果不充分使用就是一种损失,但是原则上那些机器不论是贵还是便宜,一旦把它置于现场,机器的价格和现场的使用方法就没有关系了。如果要研究机器贵还是便宜,要以要求具有的利用性能为基础, 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,综合成本(如购买价,维护成本,使用成本等)便宜的是zui好的。